記者了解到,當前中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,老年人數量逐年增加,中國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。而老年人作為新一批的消費主要群體,形成了比較明顯的“圈子”消費文化,在消費的過程中也更加容易受到欺詐等侵害。但是,在維權的過程中,老年人卻遇到困境。
文/圖 廣州日報記者張丹 實習生蔣之
昨日,記者隨機對現場多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采訪,發現其中多數的老年人都有過使用保健食品的經歷。無論是自己購買,還是兒女孝敬,都體驗過“效果不明顯”的保健食品。
“保健食品”是欺詐主流
68歲的劉女士表示,她很少自己去買保健品,大多是子女買回來孝敬老人。“我吃過之後感覺也沒什麼效果,但也覺得沒必要去投訴,因為對我也沒什麼害處。”
而60歲的張女士也同樣對于“維權”這件事不在意。她介紹說,之前因為看電視上的健康講座,買過一些推銷的保健品,但用過之後感覺沒什麼效果,而且又貴,就沒有再買了。“我也沒有去搞什麼維權,想著身體沒事就算了。”
廣東省養老服務產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孫傳汶介紹,在多種老年人遇到的騙局當中,“保健食品騙局”仍然是老人踫到最多的騙局。主要包括的類型有︰聲稱“藥到病除”型、請“教授”辦講座型、參加“免費活動”型、“權威證明”型、“專家”義診型等多種方式。
其中聲稱“藥到病除”型最容易吸引老年人。“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廣告往往夸大產品功效,含有夸大用語和不實承諾,聲稱可以治療某種疾病。”
在虛假廣告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有,“根治”、“藥到病除”及“無效退款”、“保險公司保險”等。
保健品市場逐年擴張
中國保健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,我國保健品的年銷售額約2000億元,老年人消費佔50%以上。
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,我國70%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宣傳、夸大宣傳的現象,有相當比例的保健品為假冒產品,還有一些保健食品隨意加入違禁藥物。民眾對保健品的不信任率為53%,非常不信任則達到了34%。
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表示,根源就是缺乏監管,也就是保健食品市場沒有正規的“游戲規則”。他介紹稱,在1996年之前,國內當時幾乎沒有一家保健食品企業不做包括虛假宣傳、欺騙消費者的事情,這也包括正規的企業在內。企業是否誠信並不重要,消費者關心的只是保健食品有多大功能,能使自己不得什麼病或能治療什麼病。由此,滋生出了一些制假、售假的企業。
中國保健協會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,2011年中國保健品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1260億元左右,雖然受質量風波和監管變化等影響,行業經歷過一些波折,但在2002~2011年期間,行業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2.7%,2011~2015年的行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1.4%,終端規模達到3323億元,整體行業仍維持在非常快的增長水平。